A A A EN

从寮屋区到徙置屋邨

政府档案处历史档案馆在近年搜集了一份历史档案,当中收录了前徙置事务处在1955年至1958年间的季度报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房屋政策开展初期的情况,例如寮屋区人口和寮屋数目、清拆的寮屋区和兴建七层徙置大厦的进展,当中又有大量珍贵图片,有助於我们认识徙置事务发展和公共房屋政策的发展片段。这些内容丰富而又多元化的历史资料,现正於历史档案馆展出。

为丰富展览内容,我们特别建立了这个参考资源页。
当中包括叁个主要部份,这些教育资源对於通识、历史和公民教育科目的老师和学生都有参考价值:

档案话你知...?      图片廊      线上目录与
参考资料

同一屋簷下
1950年代香港的徙置工作 展览

2015年12月16日 -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一至星期五(公众假期休息)
上午9时至下午5时45分
九龙观塘翠屏道13号
香港历史档案大楼2楼 展览厅
免费入场

档案话你知...?


徙置事务处的档案和报告记录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和细节。
1950年代的寮屋和徙置实际情况如何?我们从档案和报告中选取了以下历史资料,看看当时人们的观察和想法!
寮屋区的问题
在1945年至1950年间,香港人口由六十万急升至二百多万人。不少难民均身无长物,唯有捡拾废料,在港九各处山边和路边空地搭建寮屋栖身。1953年寮屋区人口估计已达叁十万人。

寮屋区内的房屋杂乱拥挤,居住环境恶劣,缺乏排污系统及防火设备。安全和卫生问题严重,更经常发生火灾。
「……事实上,李郑屋在很多方面也是像其他寮屋区一样,有一个半自给自足的社群和建築群。它是从李氏旧村发展而来,在过百所僭建的木屋中夹杂一些建在私人地段的老石屋,有的上百年。所有的街道和小巷都有名称,而且每间木屋都有号码。大多数人住在两层建築物内,不少是承租自搬走了的业主。很多面积更大的木屋内甚至再分间成十二至二十四所小房间,每间住户有四至五人…… 」

1954-55年度徙置事务处处长报告,页35(译)
「……不单因为寮屋区居民需要或应得合符卫生和防火标準的居所才徙置他们。徙置寮屋区居民的主因是因为社会已难再容忍寮屋区的潜在风险, 如火灾、卫生、治安和公众形象问题,而且社会也迫切需要这些被非法侵占的空间。」

1954-55年度徙置事务处处长报告,页46(译)
「……我们的任务是处理寮屋区带来的火灾、公共卫生和治安不靖等恶劣问题,以及为了整体社会利益,构想出一个迅速可行而又经济的搬迁方案。」

1954-55年度徙置事务处处长报告,页30(译)
寮屋区并非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简陋小屋以供栖身。在徙置事务处清拆李郑屋寮屋区前,光是区内便有超过200家店舖和作坊,可见寮屋区的居民非常「善用」仅有的资源和空间帮补生计。
试猜猜,你可以在李郑屋寮屋区内找到甚麽?

按下图知多些:
猪? 庙宇? 消防局? 学校? 农田?
除此之外,李郑屋寮屋区内还有什麽呢?

锡匠

铁匠

鞋匠

熔炉

食堂

橡胶製品工厂

街市
如此看来,李郑屋寮屋区确是一个自给自足而「完善」的小社区…
但实际上这些建築或设施全部都不是合法,而且充满潜在危险!
冲天大火
五十年代寮屋区大火频生。1953年圣诞节石硖尾大火,受灾人数高达五万多人。数以万计的市民因为一连串大火而流离失所,露宿街头,亟待安置。
「当时刮起强风,火乘风势,迅速烧至白田上村,令该处差不多烧成废墟。大火直至清晨2时30分才受到控制,在4时30分才完全撲灭……」

「 ……我并无誇大消防人员在撲灭这场大火的表现。他们展现出熟练,英勇和忠於职守的卓越表现。我建议向消防局长表彰他们在灭火时的表现。」

特别报告,九龙警察总部,1953年12月29日 (译)
「清空地方作隔火路是最困难的。要说服住户搬迁而受益的却是留下的住户,受影响的住户自然会理直气壮地要求把隔火路划在他们居所以外。」

1954-55年度徙置事务处处长报告,页34(译)
「……石硖尾大火清楚地向政府和社会说明了不能一再迴避寮屋问题,实有需要不惜代价解决这个问题……」

1954-55年度徙置事务处处长报告,页15(译)
徙置屋邨
政府於1954年成立徙置事务处,负责安置寮屋居民、清拆及巡查寮屋,以及管理徙置屋邨的事务。政府在港九各地兴建多个徙置屋邨,屋邨内设有学校、诊所、商铺、街市和遊乐场等设施。
「 ……在报告期内兴建最大型的建築物是位於深水埗东京街北端附近的李郑屋。它楼高七层,有840个单位。这幢庞大建築物在打桩工程完成後,只用了八个星期便落成。这个引人注目的例子,印證香港的建築业卓越而有效率,加快了徙置事务的进程。」

1954-55年度徙置事务处处长报告,页22(译)
「在即将扩建的天后庙道分别有叁处的寮屋区将被清拆,有66间木屋合共361人(82户)……因为只有九龙区才有徙置单位,徙置户将获安排渡海至九龙,入住新红磡邨。」

1956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徙置事务处处长季度报告,页1(译)
「在九如坊70间已清拆的木屋376位居民 (77个家庭) 已获安置於对面海的红磡邨,至於清空了的土地将会兴建一家诊所。 」

1957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徙置事务处处长季度报告,页2(译)
「……广东人的基本性格是一个利好的因素。他们大多都是开朗友善和讲道理的,教育程度虽然不高但表现文明。要教导他们如何在挤迫的居住环境生活,準时交租,逐步提升他们的卫生意识,互相尊重和增加对社区的归属感,这将会是一个缓慢但有望成功的进程……」

1954-55年度徙置事务处处长报告,页40(译)
「……当寮屋户即将被徙置时,当局便会告知户主一些简单但务必遵守的住户守则,例如提醒户主购置一个有盖的垃圾桶,建议住户髹扫灰水和选用较普遍而方便实用的房间间隔方式。此外,当局更会提示户主切勿私下利用单位营商或从事手工艺工作以免滋扰或危害他人安全……」

1954-55年度徙置事务处处长报告,页41(译)
「……也有需要教导居民奉公守法。一般人都知道贩卖鸦片是犯法,但是有大多数前寮屋居民竟然对於贩售熟食须要领取执照,而且须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卫生条件的法例规定茫然不知。」

1954-55年度徙置事务处处长报告,页42(译)
「……除了376家不需执照的商店外,市政局已发出了37个餐厅和14个小餐馆的执照。市政局也会修订关於贩卖鲜肉,鲜鱼和蔬果店的一般要求,以便发出相关执照。现时已有一家贩卖鲜肉和鲜鱼的商店在大坑东邨的地铺经营,而且生意兴隆。」

1956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徙置事务处处长季度报告,页5(译)
要有效率地处理数以千计寮屋区居民的徙置事务是非常艰钜的。最初负责前线徙置事务的工作便是流动徙置队 (Mobile Resettlement Unit) 。从1954年起,徙置队经已累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并能迅速完成徙置的重任。
以下是流动徙置队清理深水埗苏屋村隔火路的资料,来看看他们效率!
人手
4初级人员

派发传单
680家庭

开闢
5隔火路

徙置
2300居民

清拆
250寮屋

完成徙置工作
所用时间
6星期




流动徙置队是如何处理这项艰钜的任务呢?

1


区内设立
临时办公室

2


登记每个家庭
并记录所需

3


分配迁户合适的
徙置区地点

4


为住户拍照
全家福作纪录

5


收取预缴的
许可證费用

6


安排交通或运输


获徙置住户自愿
清拆寮屋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