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珍

保存/修复?

「档案保存犹如把肌肤『冻龄』,让档案以『长青』的面貌示人。」

各位家中如藏有旧文件、书本或照片,怎样能适切地保存?而同时又能防止纸本文献被虫蛀烂及发霉等问题,想必是令你费煞思量,压根儿一点头绪也没有。政府档案处的档案保存及修复主任廖慧沁女士在此与你们分享一些在档案处内保存及修复档案的小故事。

 

妥善保存历史档案——把档案「冻龄」

廖女士形容档案保存分两大方向,有预防性和干预性。分别在哪儿?「预防性的措施是要让不同类型档案中物料的衰老期延长,如将肌肤『冻龄』一样。要把档案保持『长青』,我们的专业团队会透过环境调控把一些有害物质移除,减低其破坏性,例如:控制湿温度以避免发霉及虫害、减少空气的污染物,以及防止灯光和紫外光对纸本档案及墨水原材料造成破坏等。团队会参考国际标准和惯例,并考虑本地的天气和实际的工作环境,来制定严格的储存环境,如湿温度的监控来妥善保存档案。为了确保档案库免受虫患困扰,当档案被送往档案库储存前,团队会为它们进行低氧气、高浓度氮气灭虫程序,确保文件中没有常见的衣鱼、书虱、烟甲虫或菸甲虫、白蚁、蟑螂等,以免影响其他馆藏。」

至于在修复方面,廖女士和团队会因应档案的受损情况,度身订造最合适的修复方案,为它们订定一个「疗程」。有些档案保存得比较合宜,只需稍作修补,但有些档案则破烂不堪、「五劳七伤」,便要采取干预性的工序,首要是确保它们的结构稳固,以便阅读。

修复后的档案,重见天日

那么,干预性工序又是甚么呢?廖女士解释:「以纸本档案为例,纸张的纤维被霉菌侵蚀后将会呈灰黑色,甚至『发紫』的状况,我们便须借助化学药水或溶剂清洗纸张,使纸张回复原本样貌,只是这些干预性工序恰似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有效地去除斑渍,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如清洗变黄的纸张时,可以洗走酸性物质,恢复纸张的柔软度,令纸本返白,但这种侵略性的工序也可把墨水签名、笔迹化晕或褪色,造成破坏。故此,修复组团队须仔细评估每件需要修复的档案的性质及每一个工序的预期结果,亦需要有经验的修复主任,才能决定合适的修复方法。」

发现档案的奇妙「旅程」

廖女士忆述:「有一次,我们在处理一个发霉的档案夹时,发现霉菌已严重侵蚀档案夹的表面,其物料因此产生了变化而黏连,使纸本档案无法打开阅读。团队利用小工具和水气融解黏连物质,并使用薄刀片剖开,成功把档案夹打开,赫然发现内藏一张年代久远的地段图则。」她形容,团队简直欣喜若狂。「事实上在修复档案时,修复主任要胆大心细,好比进行一场外科手术,要小心翼翼地准确拿捏每个步骤。」

不断学习和创新修复技巧

档案从产生到使用,再送到档案处进行修复及「治疗」,已经历了不少岁月洗礼。廖女士形容:「每份来到我们修复组的档案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它们的状况也反映了它们在档案产生部门的使用率和保存环境,甚至是在档案处的取阅率。」

廖女士表示,档案处藏有一本记录19世纪中叶香港景貌的孤本相簿,因记录了当时的景貌,深受市民欢迎,故此公众借阅率非常高。可惜,频繁的取阅令照片涂层物料开始脱落,有些照片甚至开始弯曲变形。我们已把它进行修复,之后再供公众阅览。但发现照片仍然容易因经常翻阅而受到破坏,最终决定制作数码复本供市民查阅。廖女士形容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既有助保存相簿内的照片,亦能提供更便捷的途径予使用者取阅。

她补充,馆藏数码化已是国际大趋势,数码图像可方便传送,使读者在手掌之中瞬间得到所需要的资讯,但当中涉及相当的资源及专业技巧,工序繁多。团队在制作数码复本时也会一并制作缩微胶卷,作为较长期及稳定的贮存载体。

并肩作战,为大家「存珍」

肩负「存珍」重任的修复组团队在处理「奇难杂症」时,不单需要应用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紧贴业界最新、最先进的技术,甚至要探古索今,构思「抢救」档案的方法。廖女士忆述:「有一次,我们需要修复一份1901年马头围村村民的呈请书。由于它以奏摺形式作载体,而折叠位置受到虫蛀,导致部分纸页断裂。考虑到档案以传统中国手抄纸书写,便认为采用中国书画托背装裱技术最为合适,于是决定采用这个修复方案。在档案背面刷上浆水,再贴上宣纸,让纸页回复坚挺,并修复虫蛀洞口。这种修复方法与档案纸质完美结合,效果理想超乎预期。」

图1 廖女士及其团队正以浆糊加固即将装裱的藏品

面对往后的挑战,廖女士及其团队会继续为我们珍贵的历史档案寻找完美的「治疗」和保存方案,活用不同知识和技术,为大家「存珍」。

影片1 档案文件的修复

影片1是有关档案文件的修复示范。

影片2 利用相角装裱纸本展品

影片2是有关利用相角装裱纸本展品的示范。

影片3 利用自制胶角纸装裱纸本展品

影片3是有关利用自制胶角纸装裱纸本展品的示范。